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今日    | 手机版 | 热点 | 资讯 | 产品 | 商道 | 店铺 |
hom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双循环新战略: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催化剂
2020年11月26日    阅读量:101     新闻来源:中国化工网 okmart.com    |  投稿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总书记又多次推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并强调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也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中国化工网okmart.co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出重大部署,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双循环新战略迅速升温,已经成为2020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热词。


双循环新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能源和化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问题还是人类发展的三大主题之一。双循环新战略对于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影响,值得系统深入地加以研究。行业媒体是观察产业的第三只眼,双循环新战略将带来什么影响,其中蕴藏着哪些机遇,产业又该如何抓住这些机遇?中国化工报社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从三个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释。


双循环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和消化,现在大家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双循环新战略脱胎于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将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它对产业经济各行各业所带来的影响又是不尽相同的。作为长期观察研究能源化工产业的专业媒体,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感觉及判定,双循环新战略并不如很多人所说的是一个横空出世、另起炉灶的新提法,而是既有的战略方针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一次新的系统梳理和升华,它既有延续性也有创新性,对产业而言尤其将加速既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进程。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我国在产业经济方面重点抓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环保整治和攻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等几项中心工作。而在双循环的新体系中,这些中心工作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以在一个更宏大的理念和战略统领下,形成体系也就是“组合拳”,让关联度不高的多种政策制度得以循环起来,发挥出最大化的协同效应。


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的需求显著升级了,但供给却没有及时跟上,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的现实背景。以建立与新需求相匹配的新供给能力为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于2015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落后产能淘汰和退出成效卓著,新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目前这项工作已行至深水区,加快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供给体系,依然显得重要而紧迫。


而在双循环体系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了升华,就供给谈供给变成了供给与需求的衔接联动。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最高层级的循环莫过于供给与需求两者之间的融通衔接与互促互进。如果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构建满足需求的新供给体系还具有主次性和单线性,那么在国内大循环下,更高品质的需求牵引供给持续进步、供给的进步发展促进需求持续升级,以及供给创造新的需求、需求创造新的供给,就已经完全找不到供给与需求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了,两者交融为密不可分的一体,这恰是循环的要义。


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样是如此,将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得到催化和升华。高质量发展所针对的时弊,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有“量”方面的不足,更有“质”方面的落差。从量的方面看,当前中国有近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竟然还面临着内需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悖论,恰好说明充分激活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从“质”的方面来讲,当前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中国人还要蜂拥去买国外的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化妆品等,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印证了国内生产和制造的层次水平相对于需求有着很大的填空和提升空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很好地解开了这两个悖论。所谓内因决定外因,搞好国内自己的事情、聚焦发展的主题主线,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促进国内生产和满足国内需求为根本,以国内更高质量的需求和更高质量的供给互促互动、良性循环起来为目标,就能真正解决中国经济不断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问题。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像是一种宣示,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执政理念和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局面的生动体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安全环保整治升级作为重要的补短板工程,也将在双循环新战略中得到强化和延展。双循环新战略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美博弈的影响。中美磕磕绊绊走过的近3年间,让国人明白了一个真理:国家比拼的是实力,落后就要被动挨打,这句老话并没有过时。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霸凌行径,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要建设更强大的国内制造体系和消费市场,要依托中国自身实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赖于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的力度和作为,实现从跟跑向更多领跑的转变。


再来看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更是与双循环新战略高度相融相通的。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开放、交融和合作是人类社会跨入现代文明后的主流价值观,现在依然是一个长期趋势。四处打贸易战的特朗普败选、RECP几经波折最终签署,都可以视为明证。


特朗普政府及其追随者近几年搞了一系列的小动作,实质无非就是想把中国从全球化的共同体系中切割出来,逼到封闭的边缘角落里去自生自灭。如果我们迫于压力或者自甘走向封闭,那就等于逆时代潮流而动。


正因如此,总书记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形成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而且要努力向国际大循环的目标前进,这是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应有的格局和自觉。


综上所述看得出来,即便没有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弊,双循环新战略的出台也恰逢其时,只是外部环境的剧变更强化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已。双循环是新理念和新战略,但它又绝不是迫于压力的另起炉灶,而是既定的战略部署顺应形势变化的一种提炼与升华。双循环新战略与高质量发展转型、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安全环保整治升级等既定的战略方针是完全相融相通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在这些既定战略方针中,高质量发展无疑又是处于核心位置,是遵循新发展理念、顺应主要矛盾变化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战略部署。双循环战略作为一个新的催化剂,无疑将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进入一个更快更高的新阶段。


双循环对能化产业影响深远

双循环新战略对于我国能源化工产业必将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洞察和前瞻这些影响、预先做出准备和部署,是行业企业应有的本分和自觉。


正像前面所讲的,国内大循环中最高层级的循环莫过于供给与需求两者之间的融通衔接和互促互进。生产规模很大但整体层次不高、需求相对不足但升级较快,国内产需之间的大循环很明显是不通畅的。如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很显然一个大的瓶颈就是内需相对不足。强大国内消费市场,让老百姓既有钱花、敢花钱,又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消费服务和体验,就成为一项有针对性的关键举措。


但提振内需谈何容易!李克强总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抖露了最新家底账:“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的现实之痛。


要缩小贫富差距、激活国内需求,我们认为有两大抓手,一是缩小地区差距,改变东部富而西部贫的失衡;二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市发达而广大农村落后的失衡。而这两个方面都跟能源和化工产业有莫大的关联。


补齐地区差距,重点在抢抓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西部大开发需要跨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到今年已走过整整20周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下,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作为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现代煤化工等煤基能源化工产业、油气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煤基能源化工产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更加值得期待。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将其置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优先位置,这是有明确所指的,释放出了重要的信号。


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的国内大市场,发展规模型、高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是关键一招。在这方面,国内化肥、农药、农膜、农械等农化企业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探索,在新型肥料和新型农化服务等方面摸索了好的模式及渠道。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持续壮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一波老龄化高峰的即将过去,中国以现代农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世纪新图景已经浮现。


实现国内大循环面临的另一大瓶颈,是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生产跟不上需求的升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必须对阻碍生产升级的若干重大的产业短板和空缺予以填平补齐。中国的5G等高端需求已经喷涌,但华为、中兴以及一大批中国高科技领军企业被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施以霸凌,高科技产业被别人卡了脖子,凸显出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根基是不扎实不牢固的。以5G产业为例,光靠华为等一两家企业的孤军突破是走不远的,需要原材料供给、制造体系、应用推广、消费市场等全链条实现独立自主和良性循环,才是固本长远之计。高端原材料是一切高科技产业的根基和起源,实现芯片、5G、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发展,摆脱受制于美国的危局,尤其应首先从电子化学品、特种化学品、功能性化工材料等高端原材料入手,加强基础研究和攻关,提升和增强高端消费品产业的支撑能力,这项工作极为重要和紧迫。


我们看到,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已经被列入到中国“新基建”的名单中,中国高端芯片和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工材料的创新攻关已经如火如荼。2019年,肩负振兴中国科技创新产业重任的科创板鸣锣开市,一大批高端化工原材料企业率先上市,并迅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已经提前剧透了中国高端化工原材料产业的未来大势。


另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涵盖原料供给、要素配置、生产、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融通衔接就需要更加强化和完善。从原料供给来看,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越过70%的警戒线,对下游炼化和化工产业的国内大循环支撑已经很薄弱,潜藏的风险显而易见。相对而言,国内煤炭资源完全独立自主,现代煤化工等煤基能源产业对国内大循环的支撑更为稳固有力。正因如此,中国化工报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虽然暂时来看现代煤化工的竞争力整体还稍弱于石油化工,但现代煤化工兼具战略性和经济性,具有更高的产业稳定性和安全性,理应成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安全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于能源和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是一个很大的促动和机遇。一方面,以后动辄投资新建“世界级”规模项目的感性和任性将受到压制,以内需为主体对于落后产能和低效投资将带来持久地遏制;另一方面,扩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必然以更注重效益为指挥棒,企业能不能持续创造税收、能不能持续扩大就业、能不能持续创造利润、能不能持续提高员工收入,将被置于继产业“准入”之后的第二道“准生”(能不能生存)红线关卡,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


再来看构筑国际大循环,其对能源化工产业带来的影响则可能更加复杂和多元。一方面,今后中国能源化工企业“出海”可能遭遇更多的风险和牵绊,尤其是来自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的干涉,无论是项目投资和收购,还是技术合作与转让等,都有可能遇到更多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阻力,对此不得不预防。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将进入差别分化、去粗取精的新阶段,中国与中亚、中东、俄罗斯、非洲、南美洲等友好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更加紧密与深化,会直接带动相关地区的双边能源化工产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蜜月期。


对新格局的思考与建议

以问题为导向,能源和化工产业形成双循环新格局,并为中国经济的大循环加油助力,目前还面临着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阻碍和短板,破除这些阻碍、补齐这些短板,也就是未来我们行业的作为和机遇所在。


结合我们长期开展产业调研,长期在产业一线听企业所言、想企业所想的经历,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行业和企业当前对于科学的产业管理、精准的产业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多的期待,各种所有制竞争更加公平、制度流程设计更加科学、工商管理更加简政、监管执法更加规范透明,不管要有不管的勇气、管则要有管的智慧,是业界的心之所向。双循环新战略要落地,要尽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除了有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广大企业主动精进作为,同样有赖于各个层级的产业管理和产业政策在顶层设计上作出重要的调整创新。


从加快建立国内大循环主体格局来讲,一是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扩大内需、满足内需、创造内需提供更强劲的产业支撑。在一些关键和薄弱领域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创新成果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比如高端芯片用电子化学品、依赖进口的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功能性化学品、支撑高端衣食住行娱需求的差异化高附加值化学品等,从国内空白、依赖进口转向以自产自供为主,唯有依靠自主创新攻坚克难。


从近几年高端芯片国产化攻关的实践来看,对薄弱的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攻关进行扶持,产业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政策主导、市场参与、商业化运作的产业基金,既能很好地贯彻政策的意志,又能遵循市场规律,值得推而广之。


二是要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产业政策顶层设计的科学和精准上发力,不搞“一刀切”,但同时必须“有刀切”。能源和化工行业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制造业,工艺千万个、路径千万条、产品千万类、情况千万种,最科学和理想化的监管肯定是“一企一策”。但现实情况是,××行业一刀切整治、××工艺一刀切淘汰、××规模以下项目一刀切退出、新建项目投资额必须××亿元以上……一刀切政策可以说层出不穷,行业企业反应非常强烈。从我们长期调研走访的情况来看,国家定原则、地区定方案、分行业监管,可能是一套更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产业管理办法;行业监管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耗、环保、安全等刚性要求要硬起来,工艺技术选择和经济技术指标则要更多交还给市场去调节。


三是要更有力度地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最可依赖的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7月份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双循环新战略下,这样的宣示尤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急切地呼唤有战略思维、有创新意识、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科学家、大国工匠、营销专家、品牌文化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群体,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一定是以高质量的人才梯队为支撑的。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尊重和保护好这个资源,在双循环新战略下提到多高的位置都不为过。


四是要下更大力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既因地制宜、又全国一盘棋的产业新格局。园区化已经成为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也逐渐成为抓产业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牛鼻子”环节。但当前国内化工园区的发展还是粗放的、散乱的,在园区的设立和管理上行政干预和拍脑子决策的影子还很重,这违背市场的规律。要形成对国内大循环更好的支撑助力,园区化发展有必要从1.0阶段升级到2.0阶段。


具体来讲,就是要在统筹兼顾资源、环境、物流、人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规划布局好能源化工园区。通过产业调研我们提出了一个“产城平衡模型”,一方面园区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都是不科学的,园区的集散程度必须取决于其所依托的城市和城市群,两者之间有着一个动态的平衡;另一方面园区选址的远近和规模的大小同样与依托的城市和城市群有一个动态的关联,大城市辐射带动大园区、小城市只能辐射带动小园区,同样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平衡。只有更多顺应市场的力量,并按照规律办事,园区化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五是要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能源化工要素市场,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煤油气原料、电力、水资源、环境容量、物流、人力资源、资金信贷、市场渠道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这些要素供给还存在很多不畅通、不亲民、不经济的问题。要形成总量有保障、质量过得关、供给很便捷、价格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市场,就必须软硬兼施,硬件设施的短板必须补上,软件上要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市场化、公平化、普惠化。


从发展国际大循环的角度讲,我们尤其倡导理念和价值观的升华再造。零和博弈、一家通吃、好处占尽的落后观念要及早丢进时代的垃圾桶,加快构建能源和化工产业的国际大循环,尤其需要更好地践行包容共享理念,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获得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说发达国家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赚取全球市场超额利润,从而加剧全球发展失衡的全球化1.0已逐渐沦为新时代糟粕的话,那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探索的全球化2.0,其先进性就在于它是崇尚包容、平等、合作、普惠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国能源和化工企业应弱化在境外获取资源再来料加工这样一种传统观念,更多地探索“产业链就地培植”的新模式、新路径。产业链就地培植,于所在地国家而言能分享更大的发展红利,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于中国政府和企业而言能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压力,还能通过产能的全球优化布局分散风险,缓解来自西方不友好国家集中缠斗的压力,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为切实的举措。


我们认为,中国能源和化工行业当前除了油气资源生产能力较为薄弱以外,炼化、煤化、化工产业规模已雄踞世界第一,同时中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对能源化工产品构成强有力支撑,这都决定了构建以中国市场为重心的能源化工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是一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


标签:催化剂及助剂精细化学品行业资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service@cnso360.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深圳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