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医学进步,肺癌诊疗已进入全病程、多学科、个体化管理的新阶段,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持续提升。
“吸烟确确实实是肺癌的高危因素,这一点已被全球反复证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但不是只有吸烟才会得肺癌。还有一部分肺癌发生在非吸烟者,尤其是非吸烟女性患者身上。成因复杂,至今没有完美理论解释,甚至观察到家族聚集现象,这与遗传易感性也有关系。”这提醒公众,肺癌并非“吸烟者专属”,每个人都应关注自身健康。
公众对肺癌诊疗仍存在误区。杨帆提醒:“大家对磨玻璃结节过度恐慌。磨玻璃结节的发现率远高于肺癌发病率,两者差别达两个数量级。过度诊断和治疗不仅带来焦虑,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他还指出,“胸部CT不是百利无一害,过度使用会带来健康隐患。”科学筛查、规范随访才是肺结节管理的关键。
在肺癌诊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革命性进步。杨帆指出:“肺癌在过去20多年引领了所有实体肿瘤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方面的革命。早期肺癌,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治愈的目标,同时保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对于晚期肺癌,部分患者已实现慢病化,预期生存超过5年,未来生存还会显著延长。”
这意味着,肺癌不再是“绝症”,规范化、个体化治疗让更多患者获得高质量长生存。
什么是肺癌的全病程管理?杨帆解释:“全程化管理包括就诊、诊断、治疗、随访、复发监测、生活回归、不良反应处理和心理调整等,从始至终的关怀。个案化管理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制定最优方案,实现全程、个体化、多学科管理。”
随着国家癌症防控战略的推进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患者正迎来更多希望。科学认知、规范诊疗、多学科协作,将为患者“生命加时”,助力实现优质长生存。